沈浩与秦菲雪:瘾1V1H顾斯年-读科学发展的壮丽史诗,也读普通人的传奇
近日,一系列科学史著作与科学家传记新书出版。这些书,以跨越时空的视角回到历史现场,让我们看到这些醉心于科学的执灯者们以毕生骨血作燃料,在永恒的黑暗中凿出光的甬道,他们也以自己的坚持完成对彼时时代的注解,也烛照着当代,给后来者无限的精神力量;视角转换至当下,一批科学家不断向包括珠峰在内的雪山、包括马里亚纳海沟在内的深海深渊等极端环境进军,只为探索人类的极限,带回第一手的科研材料;研究者们去向荒原深谷,也去向我们习焉不察的乡村平原,以长期的田野调查告诉读者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农业与农田上,正在发生怎样的变革……
书写科学发展的壮丽史诗
《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是大象出版社与《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策划推出的科普图书。这套厚厚的作品中收录的是《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创刊40年来《人物评传》专栏的内容。里面记录了230余位对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中外科学家,他们来自数学、物理学、化学、遗传学、天文学、博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构建起一部全景展现人类科学发展的壮丽史诗。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打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科学史书写传统,呈现不同文明、性别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贡献。
其中有许多亚洲科学家,例如印度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拉曼、日本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汤川秀树以及巴基斯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萨拉姆等,这些证明了非欧美国家的科学家也可以为现代科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丛书中还专门收录了一些女科学家的传记。例如从实验中发现核裂变,从而为原子弹的制造创造了前提条件的德国女物理学家迈特纳;验证了李政道、杨振宁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杰出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曾经遭受歧视的女数学家爱米·诺特;命运多舛的女生物学家富兰克林;等等。
以科学精神结合人文温度,传记的可读性不仅仅在于其聚焦于科学成就,更因为其挖掘了科学家的动人故事。例如,王淦昌放弃个人荣誉投身核研究、吴健雄以实验严谨性捍卫真理等故事,展现了科学家在“求真”与“致用”之间的伦理选择。

《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活动现场
近日为《中外著名科学家传记》举办的研讨会上,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杨平认为,该书是一部极简世界科学史,深入挖掘了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精神世界;中国科协原书记沈爱民用“有灵魂”概括该书的特色,认为其展现了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和科研工作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在研讨会中,大家也就“科学家传记的编撰创作和科普出版”这一话题给出建议,科普时报社社长尹传红建议图书在现有基础上可进一步扩充内容,增补标志性科学家的评传,并加强对跨学科科学家的收录和介绍;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社长宋强认为,应突出科普读物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开发系列衍生读物,创新传播形式,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方式呈现科学故事,提升对青少年读者的吸引力。北京科技大学教授章梅芳则呼吁关注科学人文学者及女科学家的独特贡献,以多元视角呈现科学文化的丰富性。
再读王承书,看到超越时代的女性价值
时代风潮下,越来越多的女性故事被看见、被讲述。
最近一本聚焦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女功臣”的作品——《铸就理想丰碑——王承书》被推出,并举办了仪式感强烈的新书发布会。
王承书是我国铀同位素分离理论奠基人,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工程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前身华北六〇五研究所研究员。《铸就理想丰碑——王承书》一书以时间为序,讲述了王承书一生中的动人故事,例如1958年,王承书响应钱三强号召,放弃深耕多年的统计物理学领域,转行投身国内空白的热核聚变研究。面对46岁转行、专业定型的挑战,她仅以“我愿意”三字作答,并在赴苏联进修期间,用火车上的七天七夜将关键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为中国热核研究奠定基础。
研讨会中,中核集团党群工作部副主任任小博表示,70年来,以王承书为代表的核科学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奠定了我国核事业的根基;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院长姜宏民代表王承书生前工作单位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发言,作为王承书先生的衣钵传人,他分享了王承书严谨治学的师者风范,介绍了王承书对理论计算、实验研究、工程应用等全方面的科研贡献。

《铸就理想丰碑——王承书》发布仪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师、本书主创人员代表孙可佳,从女性视角阐述了对王承书先生家国情怀的理解:王承书以纤柔之躯突破核物理领域的性别壁垒,将“科学报国”刻入生命年轮,足以托举起超越时代的女性价值丰碑。
看到土地流转当中的坚守与阵痛
《天下良田》是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的重要成果,由作家出版社与河南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以豫东平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切口,通过基层干部群像,展现中原农村十年间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历程。
该书的作者柳岸当过乡长,做了近六年的县农开办主任,亲自操刀过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是故事的亲历者、当事人。在《天下良田》中,她将政策实践转化为文学叙事,既呈现亩产提升等物质变革,也刻画农民从土地依赖到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心理嬗变。《天下良田》中的陈姝是新任农开办主任,她以智慧和勇气化解村民矛盾,却在推动项目过程中面临家庭与工作的双重压力。而村民褐天缘从抵触项目的“闹事者”到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转变,象征传统农人对土地伦理的认知跃升。
小说突破了“粮田”的物理概念,将“良田”拓展为承载粮食生产、社会责任与精神良知的复合载体。通过亩产提升、机耕道建设等物质变革,以及农民心理变化的双重描写,揭示了中国农村在政策实践中的发展逻辑。
发言环节,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刘庆邦认为,《天下良田》很好地处理了实和虚的关系、软(情感)和硬(主题)的关系、主要人物和人物群像的关系、普通语言和地方方言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陈福民认为,《天下良田》的生命力和现实性是一个特别真实的存在。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南省评论家协会理事刘宏志认为,《天下良田》切入的角度非常有特点,呈现出中国农村混沌中的发展,它不是脱离生活的高调理想主义的表达,而是在生活现实的泥泞、纠缠中,实实在在写出了当下中国农村的发展。

书影
无限风光在顶峰
近50年间,登山、探险逐渐成为热点话题。但或许我们都想知道,在那种极端环境下,我们的身体适应情况、认知变化、视觉变化、听觉变化、脑电和脑磁变化等到底是怎样的?身体对高原、低氧、低压、高辐射的反应是怎样的?我们人体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近日出版的《高深可测 生命可测:华大“登峰者”深度访谈录》一书,以深度访谈的形式,详细记录了科学家群体不断向包括珠峰在内的雪山、包括马里亚纳海沟在内的深海深渊等极端环境进军,不断攀登生命科学高峰的科考、科研乃至心路历程。
这本书基于华大科学家团队自2022年启动的“珠峰行动计划”,历时两年完成。书中系统记录了在海拔8848米的珠峰峰顶、千米深海等极端环境中的人体生理数据采集与生命科学突破,科学家们试图通过科学实践回答“生命如何适应极端环境”这一命题。
书中“登珠峰者说”部分,收录了曹峻、马啸、旦增旺姆、刘欢欢、厉延琳、周千龙等华大登顶珠峰者的访谈录。他们既是登山者,又是科研数据采集者或被采集者,分工协作,团结互助,克服无数困难,从两年里适应性训练爬的6座雪山到珠峰之巅,在高原适应性训练和攀登过程中,持续监测和采集了从0米到8848.86米不同海拔下核心队员的生理指标、脑认知、眼动、眼底、运动机能、心肺超声等多维表型数据,获得了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影像组及细胞组等多组学数据,带回全球首份来自世界之巅的超声图与脑电数据。
科学家的成就与他敢冒险的程度或许可以成正比。科学成就主要来自创新的发现,而要获得重要的创新发现,就需要到安全舒适地带外的未知领域去探索。

书影
构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阅读文化生态
由具体的作品推及到对于阅读这一话题的讨论,近日,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主题阅读推广论坛在太原举行。论坛主题为“以高质量主题出版推动全民阅读”。
关于阅读生态,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认为,当下,需要以体系化、机制化、法治化手段,努力构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阅读文化生态。作为出版人,我们肩负内容供给与精神滋养的双重使命——既要以纸质图书“铺就城乡书香路”,更要用思想价值“浸润百姓心田间”,尤其要最大限度地激活和释放主题出版呼应国家之需、时代之需的强大思想力和引领力。
本次论坛上,嘉宾们围绕主题共同分享出版、创作与推广经验。“表现时代主题,回应人民关切,又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上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出版内容才有广泛而持久的生命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提到,如今,我们置身于科学技术深度重塑文化形态的时代,更应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寻找信念。